生态化教育研究中心2023年研究成果(论文)

作者:   时间:2024-07-20   点击数: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生态化教育研究中心2023年研究成果(论文)


[1]赵源,王岳.高等特殊教育改革中的生态化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2320):27-31.

摘要:随着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有机会在各类高校中接受教育,只有保障残障大学生的受教育权益,才能更加全面地实现教育公平。在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中,需要注重教育、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构建高等特殊教育的改革路径。可以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资队伍、设置高适应性且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营造平衡且开放的教学环境、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等促进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提高残障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2]柏松.小学语文教材中山水田园诗生态美的多样性[J].新阅读,202311):69-71.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教材中的古代诗歌大多数内容与自然环境相关,其中不少是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枝奇葩,作者大多具有较强的山水田园意识,以饱满的感情观照所处环境,以描写自然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主题,以山川、田园、动植物等为主要表现对象,诗句中充盈着对生态美的追求和热爱。山水田园诗本身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因素,潜藏其中的生态美并不空洞,对山水田园诗进行生态审美拓展,可以从变化的四季时序之美、自然地理之美、动植物多样性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等几个角度去探寻其中蕴含的生态美,从而引发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之情,促进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3]王建.“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2404):58-68.

摘要:该研究以随机选取的45名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为研究对象,以45份访谈资料为基础,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建构出“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服务基础、服务过程、服务成效”3个一级指标,“服务经费、师资队伍、硬件设施、规章制度、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形式、服务管理、服务监督、学生发展、各主体满意度、特色创新”12个二级指标,以及“政府补贴、经费收支标准”等31个三级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出各指标的权重。文章指出,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时,应坚持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并用、现状评价与增值评价并存、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要求,以便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切实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内江师范学院生态教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红桥街1号 邮编:641100 蜀ICP备05006381号-1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