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教育研究中心2025年研究成果(论文)

作者:   时间:2025-02-06   点击数: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生态化教育研究中心2025年研究成果(论文)


[1]王建.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5(01):92-99.

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需要生态文明教育的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力量源泉。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作用机理体现为:转变观念,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培育生态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撑;转型经济,形成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相适应的发展方式;革新技术,发展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相匹配的生态技术;营造文化氛围,提升人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自觉性。构建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教育范式,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教育宣教格局,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政策、法律和机制创新是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之路的重要举措。

[2]丛嫣霖,胡志金.论陶行知生态教育思想[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5(01):100-105.

摘要:陶行知生态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建设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根据生态教育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陶行知生态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目的的生境性、教育内容的有机性、教育过程的生长性等。在中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彰显陶行知生态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生态人、创建生态学校、创设生态课程和营造生态社会。

[3]谢红雨,伊继东.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高质量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J].大学教育,202504):10-14.

摘要:为实现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高质量教师专业发展,文章从现实逻辑角度,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时代特点,针对目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内涵不明、特征不清以及目标不具体的问题,从时代内涵、本质特征、基本目标三个方面厘清高质量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问题。为实现高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教师精神素养,激励教师主动发展;二是加强内部治理制度建设,厚植良性发展生态;三是丰富培训资源供给,全面提供发展支持。通过研究,以期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高质量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4]庞小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探析[J].高教论坛202503):69-73.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整速度因受历史、现实和体制的诸多限制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造成高职院校内部系统各要素之间、高职院校与外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失衡,进而导致物质、能量、信息流无法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正常运行,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借鉴生态系统的理念和方法,运用生态思维和理念审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树立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观,注重院校内部生态要素适应性,促进高职院校内部生态要素协调性,注重院校与外部生态因子联动,加强高职院校与外部生态要素互动,践行多元开放生态课堂理念,创新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提供思路。

[5]王建,龙宇.“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的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395张学生课程表的分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2501):157-163.

摘要:随机选取395张学生课程表作为研究对象,从课后服务的内容、主体、场地和形式四个维度对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小学课后服务内容总体符合要求,但部分学校存在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名称不具体的问题;课后服务主体以校内教师为主,家长、具备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较少;课后服务场地主要局限于教室或操场,未能充分利用校外场地;课后服务形式以线下资源为主,对线上资源挖掘与利用不够。基于此,提出了优化小学课后服务的建议:课后服务内容从笼统走向具体,促进课程内容结构优化升级;课后服务主体从窄化走向多元,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机制;课后服务场地从封闭走向开放,打造校内与校外联动的空间格局;课后服务形式从单一走向混合,形成线下与线上并行的育人体系。

[6]苏理华,刘永权,傅丽.欧洲职业教育“双转型”的背景、进路与启示[J].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502):73-77.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地球环境的恶化、各种危机的纷至沓来迫使欧洲经济实施数字化和绿色化“双转型”,而职业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与必备条件之一。未来劳动力市场绿色工作急需大批兼具绿色技能和数字技能的人才,这使得欧洲职业教育也做出“双转型”的战略调整。目前,欧洲各国普遍重视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双转型”的理念与实践,并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标准设定、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推动。用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式对欧洲职业教育“双转型”的举措加以梳理和分析,把握其路向和逻辑,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与镜鉴。

[7]王亚.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民族地区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501):115-123.

摘要:无论是从理论视角,抑或从“指标导向”视角,民族地区普惠性幼儿园(下文简称普惠园)保教质量提升研究还长期停留于微观层面。微观视角往往难以摆脱技术决定论的桎梏,客观要求研究视角由微观转向宏观,立足教育系统,探析民族地区普惠园保教质量提升策略。从教育生态学视域出发,本文提出普惠园保教质量发展提升研究的生态视角,阐述教育生态学之于民族地区普惠园保教质量发展的合理性,探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提升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质量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具体的提升路径。

[8]赵源,王岳.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建设路径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502):121-128.

摘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构成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影响。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当前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师生互动空间的改善。基于此,提出一系列策略,通过树立教育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化教师发展环境、优化师资生态结构、建立生态化师生关系以及形成生态化晋升和考核机制等,对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建设的路径进行科学规划。
















内江师范学院生态教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红桥街1号 邮编:641100 蜀ICP备05006381号-1

手机版